新華僑報:日本諾獎井噴或成“過去的故事” |
發布:2021/7/19 來源: 作者: 瀏覽:713次 |
中新網10月8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8日文章稱,隨著2015年度諾貝爾獎得主陸續公布,中日科學家均榜上有名,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亞洲的科研實力。過去15年間,日本平均每年一人獲得諾獎,呈現出井噴之勢。而今回頭看看日本的現狀,科研領域正面臨環境惡化、青黃不接、后繼無人的嚴峻局面。 進入21世紀以來,日本保持著自然科學類諾獎的“蟬聯”狀態,且在物理、化學和醫學三領域均有斬獲,獲獎總人數達到16人,是僅次于美國的自然科學類諾獎獲得國。 可是,在這種大好形勢下,日本各界人士的笑容背后,卻似乎隱藏著心事。因為高標準嚴要求的諾獎,對科學家的成果一般要驗證考察二三十年。也就是說,現在獲得的諾獎,往往是對科學家二三十年前成果的認可。而回頭看看日本的現狀,科研領域正面臨環境惡化、青黃不接、后繼無人的嚴峻局面,日本媒體甚至發出盛世危言:“二三十年后,日本人的身影可能消失在諾獎領獎臺上,想到這就讓人焦慮不安!
資料圖(新華僑報) 從獲獎者情況看,問鼎諾獎的日本科學家里,作為獲獎依據的科研成果,大多是在其30歲至40歲時提出或啟動的。這說明年富力強的青年時期,是科研工作者的“黃金時代”。青年科研者的儲備及培養,是沖刺諾獎的先決條件。 而日本文部科學省的最新統計顯示,日本各大學自然科學專業的博士招生率,正在呈現逐年快速下降趨勢。1993年這一比率為15.2%,但20年后的2013年已經降至8.9%,減少近一半。日本經濟低迷背景下,科研不穩定因素大量增加,是主要原因。 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前半期,日本的科研經費以每年10%至20%的增幅迅速增長,但從2000年開始日本的科研經費投入再無明顯增長。去年,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,就對日本的科研環境提出了強烈批評。他稱“在日本,研究者變得像業務員一樣”。他同時批評稱“日本學術研究領域沒有自由”,要求日本改善研究環境。 再遠大的理想,也離不開現實。日益惡化的科研環境,讓不少充滿熱情和才華的日本年輕人,在走向科研的路口猶豫不前。日本科研后備梯隊正在喪失“隊形”。 再從國際競爭看,日本正在迎來更多挑戰者。中國藥學家屠呦呦首獲自然科學領域諾獎,引發了日本輿論的熱議!冻招侣劇返膱蟮缹⒔裹c放在“中國土生土長”上,頗有代表性地反映了日本社會對中國科學快速發展的關注,其中不乏“警惕”。其實,不僅是中國,世界其他許多國家的科研活動也在進一步活躍,這讓日本必須面對更激烈的競爭。 日本學術機構統計顯示,日本年均科研論文數量在7萬篇左右,近10年基本原地不動。日本文部科學省則指出,作為論文重要指標的“被引用次數”,日本在各個領域的世界排名均在下滑。此外,英國《泰晤士報高等教育》?钚鹿嫉摹2015-2016年全球最佳大學”排行榜顯示,東京大學已經丟掉“亞洲第一”的寶座,排名下滑至43位。 當然,即使面臨種種問題,日本目前在科技領域仍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。日本政府也希望借諾獎熱潮,推動相關問題的解決。但是,皮之不存毛將焉附?萍妓降母偁,歸根到底還是國家綜合實力的競爭。日本如果不能集中精力發展經濟、提升國力,恐怕諾獎井噴終將成為“過去的故事”,日本也將徹底淪為二流國家。(蔣豐) 來源:中國新聞網 |
【字體:大 中 小】 【關閉窗口】 |
免責聲明:如內容有類似或侵權,請及時通知我們處理,并感謝您的支持。 |
上一篇:《人民論壇》調查顯示:“互聯網+”排名我國發展新動力首位 下一篇:中國電子第28所傳奇:填補國防領域的大量空白 |